在法國里昂 (Lyon),握著手中的日遊車票,在市政廳前麵搭上公車(C6),不知道這班公車要開往何處。
公車駛離了購物區,沿著車道旁的河流緩緩前進,幾乎每一站都有人上下車,穿過山腳一個很長的隧道,景象就不同了。公車站間的距離變遠了,建築也變少了,古典的建築物變成一棟棟的盒子形現代大樓,這些大樓就是我在常在法國電影中和國際新聞裡看到 Habitation à Loyer Modéré (HLM) 英文是 Public Housing,有就是公共租屋。
我和J在公車上一起回憶我們看過最震撼有關於法國HLM 電影片段,是2006年出品的法國電影 Paris je t’aime 裏面Loin du 16e的那一段。你若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可以看以下這段 YouTue 影片。
http://youtu.be/4LjhfZB8XJE
Loin du 16e的故事是一個居住在法國巴黎16區的公共租屋裡的年輕女人,一大早就起床送她的小孩去托兒所,她在要離開托兒所之前唱一首搖籃曲給她的小孩聽。然後,她搭很久的公共交通工具和換了幾班車,終於到了一個富裕的人家上班。在那裏,她是一個保姆,她唱同一樣的一首搖籃曲給她僱主的小孩聽。
法國的公共租屋是只能租,不能買賣。公共租屋有私人和公家蓋。不管是私人公司蓋的,或是地方政府蓋的,或多都有中央政府的財務支援。有法國人認為,地方政府首長向中央政府拿錢來蓋公共租屋,蓋好後,把市區的窮人搬到郊外的公共租屋,這些市區的富人社區高興、地方政府首長贏的選票也高興,是一個雙贏的政策。這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好政策。檯面下,造成種族和階級的衝突的火種。
在公車上,我可以看到里昂這區的公共租屋都處在前不著村後不著的地點, 除了大樓下面有一家類似便利商店或是超市的店,看不到其他的商店。建築物外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個人在走動,看不到私人轎車。嶄新的現代方正水泥建築物和柏油路,讓乾熱的天氣感覺起來更強烈。由服裝來看,我猜這些居民應該是法國北非殖民地或是中東來的穆斯蘭移民。就這樣過了幾棟不同的公共租屋之後,我們決定下車,搭回頭的公車回里昂市區,結束一段不是觀光客的旅程。

相關新聞:
Public Housing’s Role in France’s Tensions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5032196
http://www.nytimes.com/2005/11/09/international/europe/09projects.html?_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