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360

葡式蛋塔和鬱金香熱

從11月底的感恩節、12月底的耶誕節到1月1日的新年的 holiday season期間,參加了不少聚會,但是很遺憾的是都沒有吃到好吃的甜點。可能是沒有吃到 Blackrooster 這家糕餅店的Buttermilk Pie或是Maple Walnut Tart,就少了那一點過節的氣氛。這家糕餅店的Pie和Tart派皮是用奶油做的,所以吃起來香味和口感都很好。但是這次過節,錯過了下訂單的機會,所以沒有買到Blackrooster的 pie或是 tart。

還好J在家裏的新年餐會做了葡式蛋塔以彌補我這個季節的遺憾。

Puff Pastry Sheet
做蛋塔囉!使用超市賣的現成起酥皮製作蛋塔皮。

當然,這種工廠生產的起酥皮是不會用天然奶油來製造的。

Portuguese Egg Tart
做好的葡式蛋塔在冷卻架上冷靜休息,待會要服務人們的口慾。

烘培好的葡式蛋塔的香味就是我很熟習香草、蛋黃、和奶油組合成的香味,讓人覺得溫馨又放鬆。

Portuguese Egg Tart
蛋糕架裏的葡式蛋塔。
Portuguese Egg Tart

在餐桌上愉快的享用葡式蛋塔和咖啡,聊到澳門式的葡式蛋塔1990年代末期曾經在台灣風行過,大街小巷裡都是葡式蛋塔店,人們像是全民運動般的(羊群行為?)排隊購買蛋塔。風潮過了,這些葡式蛋塔店因為沒有生意也一家一家的關閉,葡式蛋塔也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留下來的是蛋塔效應一詞。當時的葡式蛋塔店過多,風潮一過,沒有人買,這經濟學裡簡單的供應大於需求而造成市場秩序混亂而破壞了供應或需求進而泡沫化的現象,台灣媒體把它稱為蛋塔效應。在台灣,若是一件事被稱為葡式蛋塔或是蛋塔效應,就是意指一天會像當初的澳門式的葡式蛋塔在很短的時間從瘋狂的喜愛到後來消聲匿跡。

當然,這不是簡單的供需失調泡沫化,也包含了群眾包含消費方和投資開店方的非理性行為。當然,蛋塔效應也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只是台灣媒體喜歡將已經有的事物貼上一個新的標籤,以特異性和聳動性來吸引目光。英文裡面由一個詞叫做Tulip mania (鬱金香熱),因為鬱金香是史第一次有較多紀錄的金融炒作到崩盤的事件,所以許多學者和記者會用Tulip mania來比喻金融市場的非理性和過熱的炒作而造成的泡沫破滅,

根據《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這本書,鬱金香熱是發生在17世紀的荷蘭和鄰近的歐洲國家。1636年12月和1937年1月之間,在投機者炒作下的鬱金香球莖價格的到高峰,價格是工匠一年收入的10倍。最後,鬱金香球莖價格價格在1937年2月崩盤,許多交易都停止,而造成鬱金香球莖經濟泡沫化。詳細鬱金香球金融大災難故事請看《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此書,中文譯本的書名是《鬱金香熱》。

這個故事讓我們知道,不管是葡式蛋塔、拉麵、霜淇淋、、股票、債卷、房地產還是政治人物的歡迎度,只要是非理性和過度炒作,都會經歷像17世紀鬱金香球莖交易價格的起起落落和泡沫化。

參考資料
《Tulipomania :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Coveted Flower & the Extraordinary Passions It Aroused》

作者:Mike Dash

延伸閱讀:如何讓「葡式蛋撻熱」不退燒

[ad name=”Post Bottom”]

標籤: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