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360

擁抱

每天早上送小孩進去托兒所的教室時,我總是把她的書包放置好之後,就坐下來擁抱她,並互相親臉頰,同時我會說爸爸媽媽愛妳,bye bye,願她有愉快的一天。那種暖暖、溫溫、軟軟的感覺,真的很好。

以前在美國的大學裏面修日文課,來自日本的女老師在課堂上說擁抱不是東方的文化,她去紐奧良國際機場接她從日本飛來的父母,她見面就給她父母一個擁抱,但是她的父親抱怨,說不喜歡。她在教室裡一邊看著唯一的亞洲學生 — 我,她彷彿在尋求認同的一邊說,“大概亞洲老一輩人不習慣擁抱”。但是她自己卻是很喜歡。

忘了我是怎麼開始給家人擁抱的。在美國,很自然的會給異性同事在餐會後告別時一個擁抱,入境問俗。噢,應該是朋友查德和蜜西。查德是來自密尼蘇達州農家的年青人,蜜西是他太太,兩人在德州認識並結婚。在一次聚會中,談到擁抱,我提到我們台灣人是不和家人擁抱的。

在台灣的老ㄧ輩,平常不會擁抱他們的配偶或是學齡後的小孩,也不會用言語來表達愛意和關心。他們的方式就是偷偷在沒有人注意的時候,很含蓄或是很鎮靜的塞一些錢給你,要不然就是在餐桌上夾菜給你吃或是拿食物要你補補身子。這就是我們的文化。查德說他爸爸也不喜歡互相擁抱,父子見面就是握手。有一次查德給他爸爸一個 half hug (或稱 pound hug),他爸爸翻白眼瞪了他一下,問說你是繞舌歌手嗎?Half hug 半擁抱正式英文應該是 pound hug,就是男人和男人之間右手互相握手,左手互相繞到背後拍打一下。 半擁抱在非裔美國人的文化中很盛行,據說是繞舌歌手帶動的風潮,所以又稱 hip-hop hug。在餐桌上,查德坐在我對面,他一臉笑容的熱情向我推薦,下次我看到我爸爸,我一定要和我爸爸試試看半擁抱。

2005夏天,父母來美國住了一個夏天。他們要登機前,我請他們先去吃午餐。用餐後來到餐廳門口要道別,我右手和父親握手,左手半擁抱。父親很不好意思的呵呵笑,口中說著“你很美國化”,他嘴角的上揚笑容快要連到眼角下彎的皺紋。之後日子,和父親擁抱的次數還是很少,因為他總是在每次我倆要分手道別時去洗手間或是睡覺。他大慨不喜歡那種道別的時刻,還是怕我又給他一個半擁抱。

記得第一次擁抱我母親大約是2000年的夏天。在達拉斯的國際機場裡,我們在登機門前坐著等母親和姪女回台灣的班機,我太太和姪女一直在旁邊細聲的慫恿著我按照原計劃在告別時給母親一個擁抱。我因為害羞,猶豫到開始廣播登機時,我才開口向要轉身登機的母親說要抱一下。我不知道我小時候最後一次要求母親抱我是幾歲,因為我已經忘了母親抱我是什麼光景。雖然我母親可能有將近40年沒有聽過我要求她擁抱,但是她很大方的以 ”噢,要抱抱“ 加上疼惜的語氣和臉部表情來答應,我舉起我那剛剛還很沈重的雙臂,和母親互相給一個擁抱。那擁抱的感覺,和我的期待有點不同。為什麼有點不同,多年後在台中和好友聚餐才自己愰然大悟。

我在擁抱我母親之前,我的下意識覺得母親應該像是在梵諦岡的西斯丁禮拜堂天花板的壁畫裡面的人物或是米開朗基羅大衛雕像那麼的巨大。可能覺得母親一個人照顧全家,一直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三頭六臂的巨人。但是實際上,母親擁抱起來的感覺很瘦小,好像空氣一般,但是有微微的溫度。我還彎腰,因為媽媽比我矮。還有,當我的雙手懷抱在母親的背後,很驚訝和一點失望的發現母親的背後沒有一雙翅膀。可是,圖畫中的天使不是都有一雙翅膀的嗎?

標籤:

3 認為「擁抱

  1. Sylvia

    那是看不見的翅膀 :- )

    我自己家的「擁抱傳統」卻是我媽媽建立起來的…. 現在有了自己的家庭,當然還是要「一、二、三——抱緊!」囉!希望能夠一直這麼下去……

    So sweet between you and your daughter :- )

發佈回覆給「Sakaecho Un」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